永平县有机古茶园。刘宇/图
栏目:行业新闻 发布时间:2024-07-23 15:48:38

  

  云南独特的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茶树种质资源,是世界公认的茶树原产地。全世界共有茶组植物4个系共35个种,云南就拥有4个系26个种,占全球的74.3%。其中,以云南茶树作模式标本定名的种就有18个,占全球的51.4%。

  近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多个有关茶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通过政策措施引导和财政、金融扶持等方式,大力推进“云茶”产业发展。其中,种质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就是“云茶”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全省古茶树(园)总面积达329.68万亩,共收集和采样保护保存的茶树种质资源1414份,以及近缘植物资源12种共1483份。在此基础上,通过科技攻关,合理开发和推广应用了一大批茶树新种,为“云茶”产业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page]$

  用好种质资源 加快『云茶』升级

  云南悠久的种茶历史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出丰富的茶树种质资源,让其成为世界公认的茶树起源中心和原产地。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茶组植物绝大部分分布在云南,为科学开发利用提供了广阔空间,也为茶农增收致富和茶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发展动力。

  种质资源保护成果丰硕

  “云南的茶树种质资源保护历史悠久,取得的成果也十分丰硕。”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所长何青元告诉记者,1938年,云南就成立了茶叶研究所(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前身),著名植物学家王启无和俞德浚等穿梭在深山老林之中,考察、采集、保存和保护了大批茶树种质资源标本。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十分重视云南茶树种质资源的保护。中国科学院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和云南省茶叶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一起深入云岭大地开展调查研究,形成了一整套古茶树分布、茶园分布和茶树栽培等方面的科学考察资料。其中,在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格朗和乡南糯山密林中,发现一棵树高5.5米、树龄达800余年的栽培型古茶树王;在勐海县西定乡贺松大黑山原始森林中,发现一棵树高32.12米、树龄达1700余年的野生大茶树等一批珍贵种质资源。

  近年来,国家积极推进种质资源建设,打好种子翻身仗。云南抓住机遇,出台《关于保护好古茶山和古茶树资源的意见》等文件,加大专项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积极推出云南及周边地区生物资源调查、云南省古茶树普查和建档、古茶树资源档案库建设等项目,全面完成了茶树资源野外调查。

  据统计数据,目前,全省古茶树(园)总面积达329.68万亩,其中野生型古茶树群面积265.75万亩,栽培型古茶树群面积63.93万亩;共收集和采样保护保存茶树种质资源1414份,以及近缘植物资源12种共1483份,为云南茶树种质资源保护奠定了基础。

  科技助力资源开发利用

  2017年5月,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高立志研究员及其团队,在多种茶树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基础上,依托云南省农科院研发的国家级茶树良种“云抗10号”,经过7年科研攻关,在世界上首次获得高质量的茶树基因组序列,揭示了决定茶叶口味与品质以及茶树全球生态适应性的遗传基础。在科学合理开发利用“云茶”种质资源基础上,针对茶树生长环境以及消费群体、口味等,精准化研发“云茶”新品,助力“云茶”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这是科技助力“云茶”种质资源开发利用的一个实例。云南十分重视“云茶”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并一直坚持在保护中开发,以利用反哺保护发展。

  多年来,云南先后出台《古茶树保护管理技术规程》《关于推动云茶产业绿色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加大在“云茶”种质资源开发利用和资金方面的扶持力度,并通过组建“云茶”产业专家组、建设“普洱茶博物馆”、推进茶区科技扶贫、强化对基层的茶叶种植管理技术培训、建设科技示范种植基地和初制示范基地、加强科研院所与田间产学研对接等办法,强化科技支撑,取得显著成效。

  目前,“云茶”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和有效利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0项;取得“多维宏组学技术研究普洱茶自然发酵微生物有重要进展”“黑曲霉脂肪酶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分析”等一批国际国内领先的科技成果;完成800余份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品质特征和抗性等系统鉴定评价,筛选出优良种质资源65份、优质红茶资源28份、红绿茶兼优资源13份、绿茶优质资源4份……

  入市推广成效显著

  “茶产业历来是云南省重点优势产业,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的作用,特别是将其作为边疆稳定、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来抓。”云南省农业农村厅种业管理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最终目的还是要入市推广,以便更好地造福群众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近年来,随着《云南省茶产业发展行动方案》等措施的出台,在有机茶园、生态茶园、“十大名茶”等评选项目的带动下,大量优质“云茶”种质资源和科技成果入市推广种植。比如,“云抗10号”“云抗14号”和“紫娟”等茶树良种,不但在云南各地大规模推广种植,还在全国以及东南亚等地区都进行了广泛推广种植。其中,“云抗10号”因其抗寒能力强、扦插成活率高、分枝多、萌发早、产量高、品质优良和市场价格波动小、经济效益显著等优势,深受广大茶农和茶企的青睐。仅在云南的推广面积就达180万余亩,是国家级无性系良种中在单一省份推广面积大、效益显著的品种。同时,“云抗10号”还是联合国禁毒署推介的实施国际禁毒罂粟替代作物项目的重要种植推广品种,已在缅甸、老挝、越南等国家和地区广泛种植,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据统计数据,截至2020年,云南茶叶种植面积近720万亩,其中,绿色食品认证茶园面积近50万亩、有机认证茶园面积82万亩,茶叶综合产值达1000亿余元。“云茶”产业种植面积、产量均稳居全国第二,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15%和12%,为茶区群众带来了较好的收益。这些成绩的取得,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云茶”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勐海县依托当地国家级优质种质资源“大叶茶树”及其相关衍生新品种,推广种植面积达80万余亩,成为云南省茶叶种植面积和规模最大、茶叶加工企业最多的县。2020年全县涉茶人口28万人,茶叶综合产值120亿元,年均为群众带来17.7亿元的种植收益,产生4.5亿元财政税收。茶产业助力当地群众增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十分明显。

  本刊记者 刘 宇$[page]$

  勐海:打造“中国普洱茶第一县”

  勐海县是普洱茶的故乡,其种茶、制茶、售茶、用茶的历史始于西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历经千年传承。2020年,勐海县茶园面积达90.72万亩,毛茶产量3.17万吨,涉茶人口28万人,综合产值达120亿元。无论是种植面积、毛茶产量、产值,还是品牌、税收等均是全国普洱茶产业县级第一,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普洱茶第一县”。

  种质资源建设有序推进

  勐海县气候优越、土壤肥沃、雨量充沛、生态良好,为发展茶产业提供了绝佳条件。为发挥资源优势,历届各级政府大力扶持勐海普洱茶的生产加工。勐海茶厂、云南省农林厅佛海茶叶试验场(现“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等茶厂和茶叶技术研究机构的建立,为当地培育出大批茶叶技术人才,为茶树种质资源的保护、选育、推广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之后,勐海县积极开展茶园建设,通过实施育苗标准化和改造低产茶地等方式,科学发展新茶园,提高了茶叶产量。经过几年育苗改造,勐海县完成12380亩茶园改造,茶叶亩产量由21千克提高到68千克。

  1983年,“国家种质大叶茶树资源圃”在勐海建立,这是我国大叶茶树种质资源保存份数最多、种类最齐全的活体保存基地。圃内分设自然生长区和鉴定研究区,其中,自然生长区的种茶不采摘修剪,用于观测种茶的自然生长特征特性;而鉴定研究区的茶叶则要进行采摘加工,并记录制茶过程的各类数据,进而对产量、品质、抗性、生物学特征特性开展研究。

  截至目前,该资源圃共选育出勐海大叶种、“云抗10号”、长叶白毫等国家级、省级茶树良种22个,占云南省茶树新品种的88%。同时,创新各类示范良种配套新技术30余项。

  截至2020年底,勐海县共有云南大叶种茶种植面积90.72万亩,其中无性系茶树良种4.62万亩。经过不断推广种植,目前全县共有16个大叶种茶地方品种。

  茶园种管技术持续提升

  勐海县大力推行科学的茶园种植、管理技术,通过推广高产密植茶园种植技术、低产茶园改造技术,并实施改造10万亩低产茶园,使茶叶产量实现倍增。

  为提高茶叶质量,从2000年起,勐海县采取新建无公害茶园和对现有茶园进行无公害转换的方式,加大无公害茶园的建设力度。如在茶园中套种樟树等本地树种,增加茶园覆荫度和生物多样性,改善茶园生态环境和茶园小气候。同时,推广太阳能杀虫灯、粘虫板等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措施,以及推广使用茶园有机肥。

  目前,全县无公害茶园面积达18.75万亩,其中勐海大叶种、“云抗10号”等国家级茶树良种达16.2万亩,年产值6.32亿元。

  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建设优质、高效、生态茶园,勐海县先后建成5个标准茶园,集成和示范配套高产栽培技术,推进机械化、清洁化生产,建立起严格的质量安全管理制度。

  “截至2020年底,全县共建成生态茶园47.25万亩,有机茶园基地认证面积达17.58万亩,有机产品认证57个,绿色食品认证产品38个,面积2.9万亩。”勐海县茶叶技术服务中心副主任曾铁桥介绍说。

  成果转化应用惠及群众

  在政府、企业和农户的共同推动下,勐海大叶种茶种质资源的选育、推广、利用工作得以不断推进,并取得显著成效。

  在勐宋乡的蚌龙、三迈、大曼吕等村,有5000余亩的大叶种茶野生古茶树群落和12.79万亩的栽培型茶园。以前,由于交通不便、群众制茶水平良莠不齐等,当地优质的大叶种茶资源难以转化成良好的经济效益。

  2016年,当地政府积极引进勐海雨林古茶坊茶叶有限公司进驻建厂。公司入驻后,选派技术人员到各村寨驻点考察,针对“云抗10号”、紫娟等大叶种茶的品种特性,从茶叶种植、采摘、收购等环节对种植户进行技术帮扶,着力解决茶叶产量低、质量标准不统一、价格低的问题。此外,公司还与种植户签订茶叶保底价收购协议,惠及1824户7573人。与此同时,公司还为大曼吕村专门打造出一款扶贫产品——“版纳雨林”牌古树红茶,仅此一项该村实现户均年增收2.4万元。

  “2016年,雨林古茶坊到我们村建设红茶加工车间,村民在家门口就能销售茶叶,价格翻了几番。”大曼吕村村民饶军说,以前他在景洪市区上班,一个月才挣2000多元,现在成为公司员工,一年收入达10万余元。

  据了解,在勐海,许多茶企像勐海雨林古茶坊茶叶有限公司一样,在大叶种茶种质资源的推广、利用和成果转化,以及助力脱贫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数据,全县共有注册的各类茶叶经营主体6206户,这些茶企每年收购加工毛茶近3万吨,惠及12个乡镇农场92个村(社区)的26万名茶农,纳税额突破4.5亿元。

  通讯员 陈剑锋 旃智利$[page]$

  紫娟茶:珍贵茶种『上天入地』

  紫娟茶是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采用单株选种法,经多代培育而成的新品种。历经二十载,精心培育出云南大叶种群体中珍稀茶树品种,是我国获植物新品种保护的第一批茶树品种。该品种的新梢芽、叶、茎均为紫色,花青素含量约为一般红芽茶的3倍,降血压效果优于云南大叶茶种群体,自问世以来就备受关注。

  特异品种引发关注

  紫娟茶的发现有些偶然。1985年,云南省茶叶研究所(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前身)科技人员在该所200多亩栽有60多万株云南大叶种茶树的茶园中,发现了一株芽、叶、茎均为紫色的茶树。

  科研人员觉得紫色比较有特点,认为一个单株很容易消亡,有必要对它进行扦插、扩繁,作为资源材料或异种材料保存下来。据了解,早期扦插繁殖的数量并不多,亩本园占地0.18亩,属于小面积种植。

  2003年,随着普洱茶的兴起,云南作为茶树资源最丰富的省份,很多人开始追求不同口感的茶叶。紫娟茶因嫩芽、嫩叶、嫩茎均为紫色,加工而成的紫娟绿茶色泽紫黑色,茶汤呈紫红色,其味醇厚、香气特殊,引发了部分消费者的喜爱。

  “经研究发现,紫娟茶花青素含量非常高,是普通茶叶的50~100倍。”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唐一春介绍说,早在1991年,云南省药物研究所的试验表明,紫娟绿茶的降压效果优于云南大叶种群体绿茶。

  “当时,省内外都注意到该特异茶种的选育。截至目前,我国选育出来的紫色茶种中,紫娟茶花青素含量是最高的。”唐一春说,为了更符合消费者的口感需求,紫娟茶的加工工艺经过改良,不但能加工成绿茶,还可以加工成红茶、白茶等。

  适应性强成活率高

  物以稀为贵。2006年,400克的紫娟茶饼最高售价达1.2万元。由于消费市场的青睐,引发了农户种植紫娟茶的热情。

  “普通茶树苗每株0.2元,而紫娟茶树苗每株却是5~8元。”唐一春说,科技人员还发现紫娟茶的抗旱性和繁殖能力非常强,剪一根枝条扦插就会成活,在海拔200~2500米的区域均可种植。而品质最好的紫娟茶则是生长在海拔1200~1800米的区域,其花青素含量最丰富。

  “云南最早试种紫娟茶的是勐海县,试种成功以后才在全省逐步推广,目前全省紫娟茶种植面积超过30万亩。”唐一春说,紫娟茶抗病虫害能力很强,在管理过程中很少需要打农药,如果使用农家肥、有机肥,产量会明显提高。

  2015年,宜良县陈家渡社区在紫郦茶山种下100万株紫娟茶苗,从2020年开始,实现春、夏、秋三季均可采摘。第一批优质紫娟红茶每千克平均售价达3600元,小小茶叶,成为助推社区经济发展的“金叶子”。

  “目前,紫娟干毛茶每千克售价150~200元,是普通品种的2至3倍。”唐一春说,近些年来,海南、贵州、湖南、四川、重庆等地都在引进推广种植紫娟茶。“虽然在不同气候条件下,衍生出不同类型的茶树资源,也选育出很多紫色的茶树种质,但品质最好的还是紫娟茶。”唐一春说。

  优化培育茶树新品

  2013年7月12日,航天员杨利伟向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移交了搭载“神舟十号”飞船上天的紫娟茶种子。在太空遨游两周后返回的紫娟茶种子,标志着云南大叶茶种质成功实现飞天梦。

  据了解,此次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选送紫娟茶搭载“神舟十号”上天,旨在利用空间微重力、高真空、高洁净、大温差、弱磁场和高能粒子辐射等在地球无法模拟的太空条件,对紫娟茶种子进行诱变,促使紫娟茶遗传基因发生突变,为将来茶树新品种选育提供新的育种材料。

  为选育出更具特色的品种,2009年,科技人员用紫娟茶与“云抗10号”进行杂交。“茶树杂交不同于水稻、花果等作物,其耗时长、周期长。一株茶树从小苗开始培育到可采摘,至少需要3年时间,即使培育5年,都还不一定能形成新品种。”唐一春说。

  “目前,我们也在期盼出结果,能选育出超亲的后代,对消费者来说是一个福音。”唐一春说,科技人员还发现了芽叶为金黄色、红色、黄绿色的茶树种质资源。希望将来可以培育出不同色泽、不同类型的新型茶叶品种,以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

  本刊记者 谭江华$[page]$

  因地制宜 发挥好『云茶』种质优势

茶图片

  优越的种质资源,为“云茶”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短板也较为突出。如何因地制宜发挥资源优势,助力“云茶”产业发展?记者采访了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所长、省茶产业工作组副组长何青元研究员。

  记者:云南在发挥“云茶”种质资源优势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

  何青元:“云茶”产业涵盖全省110个县(市、区),有茶农600多万,涉茶人口1100多万,产品远销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茶叶综合产值突破千亿元。巨大的发展成效,与优越的种质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密不可分。

  然而,云南在发挥“云茶”种质资源优势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不少。首先,对古茶树保护不力。国家、省级均无古茶树保护利用相关条例、技术标准,部分州(市)虽制定了古茶树保护条例和实施办法,但执行不严,政策难以落地,且古茶树保护专项资金投入不足,保护压力大。其次,在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过度依赖古茶树、古茶园,过度采摘、过度开发、粗放管理现象普遍存在,而新品种开发和培育滞后,产能不高。再次,各地对自身条件认识不足,盲目跟风发展问题突出。比如,勐海大叶种是普洱茶最优质种质资源,在西双版纳州勐海县、临沧市等地,亩产值在3600元以上。但在红河州的一些县,自然条件适合发展绿茶,却盲目跟风发展大叶种茶,亩产值仅1200元左右,不但产能过剩,经济效益也很低。

  记者:有些地方热衷于申报认证“有机茶园”“绿色茶园”,而又无法开展生产,其主要原因是什么?该如何破解?

  何青元:这些问题反映出云南茶树种质资源优势未能充分转化为市场品牌优势。近年来,云南对茶树种质资源进行了很多开发利用,其中申报绿色认证、有机茶园就是一个重要手段。

  然而,目前省级层面缺乏官方认证机构,现有认证机构多为第三方公司,万亩连片有机茶园年均认证费高达20万元,且一年一认证,政府对认证的补贴仅为一次性每亩200元,高昂的认证费令很多企业和农户无法承担。而第三方公司认证的产品,市场和消费者又持怀疑态度。加之,现行认证标准不统一,不同认证机构的认证标准千差万别,造成种植户、企业和市场难以分辨。

  对此,建议在省级层面成立公益性官方认证机构,采用统一认证标准。同时,围绕绿色、有机、生态等核心,由省级层面研究制定一套统一的管理操作规范和生产规程,并制定硬性建设、考核指标,强力推广,以调动各地主管部门和企业的积极性。

  记者:目前,“云茶”种质资源转化利用中还存在哪些短板?

  何青元:对农业来说,转化利用的最直接方式就是规模化推广应用。目前,“云茶”种质资源转化利用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古茶树、古茶园产能低下。全省720万亩的总种植面积中,低效茶园就有200万亩,且主要集中在古茶园上。目前,全国茶叶亩均单产是85公斤,云南为65公斤,而低效茶园仅为45公斤左右,每公斤单价不到30元,亩产值普遍在1500元以下。

  二是全省层面的发展和应用规划还有待提升。多年来,“云茶”产业发展“大水漫灌”情况突出,精准性不足,如一些适合发展绿茶的地方却偏要集中力量发展普洱茶,一些适合发展普洱茶的地区,又另辟蹊径生产滇红茶,导致资源开发利用和推广转化的效益不高。

  记者:下一步,云南该如何发挥茶树种质资源优势,助力“云茶”产业提质增效?

  何青元:目前,全国每年茶产能约300万吨,总消耗不到240万吨,造成60万吨过剩产能。对云南来说,像过去那样靠扩大种植来保障增收已不现实。未来的主要路子应是茶园提质增效,核心就是加快种质资源建设。

  首先,加快新品种有效推广,推进低效茶园的替代更新,尤其要加大某些优势品种资源的“话语权”。比如,勐海大叶种近年来延伸出的“老班章”等普洱茶品牌,优势十分明显,在全省推广种植120多万亩,下一步还应在茶园改造中加大推广力度。

  其次,全面加强对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力度,特别是加强对古茶树资源的保护。结合名山名茶品牌打造,尽快出台并严格执行《云南省古茶树保护条例》,制定古茶园改造、管理、采摘、养护技术措施,指导帮助茶农科学合理利用古茶树资源,引进企业和资金对古茶园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并推进云南古茶山申遗。

  再次,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新品种的选育开发力度,增强“云茶”特色种子创新和科技发展。针对各地条件,精准确定主推的“当家”品种,打造不同名山、不同地区的拳头茶树品种,并作为公共品牌打造的基础,推进相应的市场建设。

  本刊记者 肖 宇$[page]$

  “云茶”资源简介

  云南是世界茶树的起源中心和原产地,悠久的种茶历史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出丰富的茶树资源,是世界茶组植物分类研究中所占比例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地区。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茶组植物绝大部分分布在云南境内。众多的茶树资源,为茶叶的科学研究利用提供了广阔的物质基础和空间。其中,一些珍稀资源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利用潜力,在茶树育种和品种改良中具有重要作用。

  云南茶树资源

  在国际上的地位

  全世界茶组植物共4个系31个种4个变种,我国共有4个系30个种和4个变种,除分布于越南的毛肋茶、香港的香花茶、广东的毛叶茶、湖南的汝城毛叶茶、重庆2个种(南川茶和缙云山茶)和广西3个种(膜叶茶、防城茶和狭叶茶)等8个种1个变种外,疏齿茶、广西茶、大苞茶、广南茶、大厂茶、厚轴茶、圆基茶、皱叶茶、老黑茶、马关茶、五柱茶、大理茶、德宏茶、秃房茶、突肋茶、缙云山茶、拟细萼茶、榕江茶、大树茶、紫果茶、多脉普洱茶、茶、苦茶、普洱茶、白毛茶、多萼茶、细萼茶等23个种3个变种在云南均有分布,占全世界的74.3%,占全国的76.5%。

  全世界35个种中,以云南茶树做模式标本定名的有16个种2个变种(16个种1个变种为云南独有),占茶种数量的51.4%。此外,早期定名的有2个(茶和普洱茶)。

  云南各地茶树资源分布现状

  云南茶组植物的地理分布,茶树起源于中国云南地区,在从起源中心向其他地域的自然传播和从中国向世界的人为传播过程中,发生了从形态水平到细胞水平,再到分子水平的一系列演化,从而形成了目前丰富的种质资源。云南茶树资源种类多,大、中、小叶种类型俱全,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均有分布。依据地理位置、生态环境、茶树自然生长条件、茶叶生产现状,以及以行政区域为单位,求大同略小异,可将云南划分为5个茶区,即滇东南和滇南、滇东和滇东北、滇中、滇西、滇西北,上述23个种3个变种在云南各个茶区分布不一。

  滇东南和滇南茶区:包括文山、红河、西双版纳和普洱4个州(市),共分布茶组植物4个茶系15个种4个变种,即广西茶、广南茶、厚轴茶、圆基茶、老黑茶、皱叶茶、马关茶、大理茶、秃房茶、突肋茶、榕江茶、茶、普洱茶、多脉普洱茶、苦茶、细萼茶、白毛茶、多萼茶、紫果茶。

  滇东和滇东北茶区:包括曲靖和昭通2个市,共分布茶组植物2个茶系4个种,即大厂茶、疏齿茶、茶、大树茶。爱游戏官方

  滇中茶区:包括玉溪、大理、楚雄和昆明4个州(市),共分布茶组植物2个茶系4个种,即老黑茶、大理茶、茶、普洱茶。

  滇西茶区:包括德宏、临沧、保山3个州(市),共分布茶组植物4个茶系8个种,即大苞茶、厚轴茶、五柱茶、大理茶、德宏茶、拟细萼茶、茶、普洱茶。

  滇西北茶区:包括怒江和丽江2个州(市),共分布茶组植物1个茶系2个种,即茶、普洱茶。

  云南茶组植物绝大多数在地理上有自己特定的分布区,沿山脉、河流走向,呈带状分布的有老黑茶、大厂茶等;呈块状分布的有广南茶、厚轴茶、马关茶、德宏茶等;呈跳跃式分布的有白毛茶等;隔离分布的有大树茶、疏齿茶等;呈局部或零星分布的有圆基茶、多脉普洱茶、大苞茶、多萼茶、紫果茶、拟细萼茶、苦茶等;分布最广并与其他茶种呈多层次交错的有普洱茶、茶、大理茶等。

  五室茶系的茶种多分布在哀牢山以东的滇东和滇东南高原;哀牢山以西的澜沧江、怒江流域及横断山脉中部,则以五柱茶系的茶种占优势。云南茶组植物的分布重点是在滇南、滇西茶区,其他茶区有少量分布。多数茶种以局部分布为主,大理茶、茶、普洱茶在全省分布广泛。

  据考察发现,云南茶种的垂直分布最低点在红河州,海拔仅为100米,系榕江茶种;最高点在保山市高黎贡山,海拔2900米以上,系大理茶种,两地海拔差超过2800米。而海拔1600~2200米是云南茶组植物主要垂直分布地带,并且呈连续状态分布,即在这一范围内的任一高度都有茶种分布。云南茶组植物在水平或垂直分布上呈现的连贯状态,超过世界上任何产茶地区,这是原产地物种植物的重要特点之一。

  来源:云南省农业农村厅


爱游戏入口